平台与安全
◇ 科研平台
◇ 实验室安全

联系我们

温州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
邮 编:325035

电 话:0577-86689977
传 真:0577-86689977
邮 件kjc@wmu.edu.cn
网 址http://kjc.wmu.edu.cn

 
您现在的位置:  首页 > 平台与安全 > 科研平台 > 正文

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

一、实验室(工程技术中心)简介及研究方向

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成立,依托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,现有实验室面积4500余平方米,其中中试车间面积2000余平方米。实验研究仪器设备完善,拥有流式细胞仪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、蛋白质四级杆质谱、分子-分子相互作用仪、液相色谱-质谱、600MHz核磁共振谱等先进科学仪器近百台,总价值达8000余万元。

研究方向:实验室重点聚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(FGFs)为代表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药物,开展生长因子与疾病的研究,形成了化学生物学、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、蛋白质结构、药物靶向递送系统、糖尿病并发症、代谢组学、蛋白质组学、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研究、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及基因重组药物工程技术开发等研究方向,为疾病靶点发现、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。

人才队伍:实验室形成以“长江学者”李校堃教授为学科带头人,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。实验室目前拥有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1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、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1人、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、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;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、“钱江学者”2及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、浙江省151人才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30余人。

科研项目: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4项、863计划项目3项、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,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、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各一项,国家自然基金126项(年均立项20项左右),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,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(培育)2项,浙江省自然基金杰青团队等省部级课题近百项,目前在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。

奖励奖项:实验室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10项,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(2015年)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(2009年)、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自然科学类)一等奖(2016年)、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(2012年)、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(2008年)等。

论文及专利:实验室近五年发表SCI论文近500篇,以第一和通讯作者署名单位在国际知名杂志如《Mol Cell》、《Circulation》、《Cell Metabolism》、《Nat Commun》、《J Hepatology》等IF>10的论文10篇。实验室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9项,其中一项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。

成果转化: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FGF蛋白成药过程中的系列基因工程技术难题,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个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(rFGF2, rhFGF2, rhFGF1)和一个III(最高级别)医疗器械,为治疗严重创伤和难愈性溃疡提供了具有主动修复功能的创新药物,目前药物已经在全国2000多家医院使用,累计患者使用8000万人次。

 

二、实验室主要成员介绍

重点实验室负责人

李校堃,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浙江省药学学科带头人,现任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,温州大学校长。20余年一直致力于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(FGFs)为代表的生物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,在FGFs组织修复和代谢调控方面研究方面,先后在Cell MetabCirculationMol Cel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57篇;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自然科学类)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;牵头组建了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是我国生物药物领域重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。


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

梁广,博士,研究员,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,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在细胞信号通道、基因调控等途径为拓展生物药物和化学生物学的研究。目前,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, Diabetes, TiPS, J Med Chem, J Cell Mol Med等发表SCI论文65篇;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,公开国际PCT专利2项;邀请作为J Med Chem, Bioorg Med ChemBr J PharmacolEur J Med Chem等杂志的审稿人。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,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浙江省杰出青年科技计划项目1项。以第一完成人获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、第18届中国药学会-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家奖、2010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。所研发的姜黄素类似物中,多个化合物显示出药理药代和安全性优势,成为具有优秀临床应用和开发前景的候选药物。

 

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

肖健,博士,研究员,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,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近年主要从事蛋白质药物新药开发、生长因子药理学、烧创伤、神经损伤的研究等。共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;主持创新药物研发2项,参与创新药物研发1项;近年在J Control ReleaseActa BiomaterialMol NeurobiolSci Rep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。主持国家973子课题一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浙江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。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中华医学奖一等奖,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。

 

三、实验室相关照片

 

四、实验室重要成果介绍

重要研究成果和科学发现:

1)针对FGFs家族多个蛋白可溶性表达水平低且易形成异常聚集等缺陷,基于蛋白序列和结构特征,优化了FGFs表达质粒载体、构建了高效可溶性表达体系。(发明专利:一种分泌表达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-2的制备方法,ZL200810030155.4;一种分泌表达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-21的生产方法,ZL200810223501.0)。

2)针对FGFs家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功能蛋白如FGF1FGF2FGF7FGF10FGF20FGF21等蛋白普遍存在稳定性差、半衰期短的缺陷,率先开展了针对性的FGF蛋白结构改造和修饰研究,发明建立了多个固相特异性PEG修饰体系(如肝素亲和固相、疏水色谱固相和SUMO吸附固相修饰体系)。(发明专利:KGF-2的聚乙二醇修饰物及其制备方法,ZL200810117834.5;发明专利,制备聚乙二醇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方法,ZL201110261405.7;学术论文:Bioconjug Chem. 2012, 23(4):740-50J Chromatogr A. 2014, 31;1327:66-72. Bioconjugate Chem.2014, 25(1):63-71PLoS One. 2011.6(6):e20669Biomaterials. 2014, 35(19):5206-15.

3)率先从结构层面解析了FGFR2FGFR3异常突变导致膀胱癌、骨骼发育不良等疾病的内在原因。(学术论文:Structure. 2013,21(10):1889-96. Cell Reports. 2013, 4(2):376-84.

4)在国际上率先阐明了FGF21可通过脂联素信号通路发挥降糖降脂作用的分子机制,该研究国际细胞代谢著名杂志Cell Metabolism评选为十年代谢领域十大新发现之一。(学术论文:Cell Metabolism.2013,17(5):779-89.

5)获得了对非促分裂型人源nm-haFGF能保护心脏氧化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认识。2007年和2008年两次被邀请参加生物氧化领域的ICOC国际会议,在ICOC大会上作题为“Protective action of FGF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s”报告,介绍课题组对FGFs在保护氧化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,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。(学术论文:Cardiovasc Pathol. 2007, 16:85-91)。

重要科技转化成果一:深入研究已上市治疗创面愈合的FGF1FGF2新药产品对皮肤组织功能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,同时研究并阐明了多种FGFs对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。(学术论文:Cardiovasc Res, 2009,82:513- 521PLoS One. 2013, 8(4)CNS Neurosci Ther.2013, 19(1)Toxicol Lett, 2012, 212(2):137-46CNS Neurosci Ther.2013, 19(1):20-9Am J Tran Res, 2014;6(6): 664-77

重要转化转化成果二:根据FGFs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,开展了FGFs新型给药途径及相关制剂工艺的研究,目前已获两项一类新药临床批文并进入临床II期或III期,1项新药获临床受理,2个创新制剂也已完成临床前动物实验正准备申报临床批文。(发明专利:一种含有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-2滴眼液及其制备方法,ZL200810030154.X;一种治疗烧烫伤慢性溃疡的喷雾剂及其制备方法,ZL200510094203.2;临床批文:冻干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-22005L02200;冻干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-12012L01484

 

五、具体联系方式

负责人:李校堃

联系人:龚方华;联系电话18767706568,集团短号:666568

联系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温州医科大学;

联系邮箱:gongwenheng@163.com;中文网址:http://yxy.wmu.edu.cn

 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5 温州医科大学科技处
地址:温州茶山温州医科大学科技处  电话:0577-86689977